安徽省创新星期六土地要素会商机制 持续推进用地审批制度改革

2024年11月08日 12时11分 

城市常住人口变化带来对土地资源的不同需求,产生城市不同的土地资源配置结构。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从11月7日省政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,作为全国首个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改革试点省,安徽将在“十五五”期间探索建立新增建设用地指标配置同常住人口增加协调机制。

 守牢底线 创新改革

安徽省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、副厅长黄发儒介绍,截至2023年底,我省耕地总面积达8345.15万亩,实际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7176万亩,耕地面积连续3年净增加,连续24年实现占补平衡,全省耕地总面积从全国第9位提升到第8位,在2023年国家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“首考”中获“优秀”等次。

我省坚持推进“多规合一”改革,健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,统筹优化农业、生态、城镇等各类空间需求,谋划构建了“一圈二屏三带五区”的国土空间总体格局。落实长江流域、黄淮海平原等国家农产品主产区格局要求,围绕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,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重点,以自然地理条件为基础,构建“一陵亘两原”“两山润良田”的农业空间格局;落实国家“三区四带”生态安全屏障,围绕筑牢长三角生态安全屏障,以自然地理格局为基础,以皖西大别山区、皖南山区重点生态功能区为保障,构建“一心两屏四廊多点”的生态空间格局;落实国家“两横三纵”城镇化战略格局,围绕支撑长三角城市群建设,以现有城镇发展格局为基础,构建“两圈两带两区”的多中心网络化开放式集约型城镇空间格局,美好安徽空间蓝图逐步形成。

我省还持续推进用地审批制度改革,创新星期六土地要素会商机制。“十四五”以来,全省批准各类建设用地119.54万亩,总量位居全国第六、长三角地区第一、中部地区第一;供应国有建设用地204.62万亩,供应总量位居全国第七、长三角地区第二、中部地区第二。“十四五”以来,先后投入省级地质勘查基金3.77亿元,新发现矿产地13处,其中大中型矿产地10处,富铁、晶质石墨、煤层气、高纯石英原料矿等实现找矿新突破。“十四五”以来,累计竞争性出让矿业权62宗,出让收益547.65亿元。

我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,巢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完成投资约151.26亿元,其中,十八联圩湿地三期修复工程入围“中国山水工程”典型案例和“联合国生态系统恢复十年”行动优秀案例。

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,我省强化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综合治理,实现“技防+人防”联动,地质灾害风险防御更加快速有效。黄山市建立人工智能预警模型,将预警频次从“24小时”提升至“10分钟”,预报范围从“县”缩小至“乡”,地质灾害预警更加精准。在预警监测综合治理机制下,我省已实现连续8年地质灾害“零死亡”。

探索建设用地资源配置新机制

作为全国首个、也是唯一省级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改革试点,我省落实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,省级出台政策40项,形成“规划管控、计划调节、标准控制、市场配置、政策激励、监测监管、考核评价、共同责任”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。“十四五”以来,全省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13.77%,省级以上开发区建成率、工业固投强度、工业亩均税收分别提升9.0%、9.5%、11.1%。提高矿产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,大中型生产规模矿山比例已提升至58%,14项技术入选矿产资源节约集约和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全国目录。

安徽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方成介绍,集合“十五五”规划,我省将开展国土空间规划评估调整,满足优势地区发展空间需求。实行土地利用计划差异化管理,用地计划向优势地区主导产业、重大项目倾斜,引导土地资源向优势地区集中。探索建立新增建设用地指标配置同常住人口增加协调机制,提高土地利用计划配置效率和精准性。

建立城乡统一的招拍挂制度,强化一二级土地市场联动,支持产业项目土地混合复合利用。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,规范实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股联营政策。构建产业项目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。

建立省辖市—县(区)—开发区分级分类考核、评价制度,客观全面评估各地节约集约用地情况。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成效显著地区,给予用地计划、资金等奖励;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低下、违法违规用地情形严重的地区,通过约谈等方式给予惩戒。(来源:安徽商报)